1. 首页 » 知识阅读

曹刿论战重点句子(曹刿论战)

曹刿此人本不熟知,只是以前读书的时候学过《曹刿论战》才稍稍了解,后来连他名字都不知读啥了,一直在纠结是念guī还是念guì,只能说之前学过的知识全还给老师了,后面自己还想默默的加几句,“老师,东西还回来了,学费可退吗?”

上学那会读《曹刿论战》时,并没有多想,只觉得他确实挺有军事才能的,“长勺之战”最终能够得以以少胜多,他功不可没。现在虽已不能再像之前读书时候能够成诵了,但当时那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还是记得挺牢的。快十多年了,都未能忘怀。

《曹刿论战》几大疑问,谁能解惑?

后来再读《曹刿论战》时,只觉得此事甚是怪异,内心有诸多疑问。

疑问一:曹刿此人究竟军事才能有多强?

曹刿的成名,至少在我们一般人而言,他得益于左丘明的《左传》。《曹刿论战》让曹刿家喻户晓,后来查找资料发现曹刿生平事迹特别少,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长勺之战”了。

资料显示:他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长勺之战的重要谋士,还有一个传言庄公十三年,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今山东东阿)相会,他持剑相从,胁迫桓公订立盟约,收回鲁之失地。

资料显示他是军事理论家,我想与军事家还是差别蛮大的吧。在历史上能够说是军事家的话,都是当过将军带兵打仗有实操能力的。而且后来曹刿在军事上并没有多大建树,想必他的军事才能集中体现在《曹刿论战》一文中。

《曹刿论战》几大疑问,谁能解惑?

疑问二:曹刿神一般的取胜齐国,费解?

《曹刿论战》中对于战争描绘较少,重点在与他与鲁庄公的对话。前面他与鲁庄公的“何以战”的三问三答,可以用孟子的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取信于民,才是作战的根本,没什么疑问。只是后面的对话,实在显得作战取胜太玄乎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这段话,现在看来不能细究,为啥不能先击鼓,难道先击鼓就会败了?先击鼓难道不能抢得先机吗?个中疑虑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后面下视其辙就可以了,当然他后面也给了解释,说是“夫大国,难测也”,难道就不怕此是齐国的计谋,故意的?毕竟当时齐、鲁两国实力悬殊,齐国境内有有名的管仲扶持,军事力量雄厚,实力远超鲁国,但鲁庄公为啥还会自不量力想要跟齐桓公较量呢?这也是一件让人想不通的事,我们姑且只能认为鲁庄公自己有消息渠道了。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为啥击鼓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实在想不通啊。当时打仗击鼓只击打三次的吗?击鼓在我看来,应该是类似于今日的比赛加油,不是在鼓舞队员的吗?咋击打一次就是鼓舞,击打两次就衰弱了,击打三次就衰竭了,想必自己脑容量太小,转不过弯了。

疑问三:《左传》是否言过其实?

今人判断历史,无从下手,只能从文字中去推测历史,《左传》一书,鄙人没有具体考证,内里真假实在难测,想必人都会带有个人情感,左丘明一定也不例外,如《史记》司马迁对项羽就很是赞赏,把他列入“本纪”中,但项羽的“火烧阿房”,如此偏激行为注定了他没有八面玲珑的刘邦会耍阴谋,只能感叹一句“既生瑜,何生亮?”

《左传》也是根据当时的一些史书为本进行编辑的编年体史书,且是以鲁国的历史顺序进行记载的。想必此书鲁人必有贡献,夸一夸自家鲁国人还是有这可能的。

《曹刿论战》几大疑问,谁能解惑?

“尽信书,不如无书”权当消遣,毕竟真实的历史无人知晓,我们只能从存留的典籍中去窥探历史的真相,只有融合更多的资料,辨伪存真,明辨是非,才能无限接近当时的历史真相。

长勺之战之愚见

长勺之战的发动原因是否过于草率,真实原因是否也是战争根本原因,为了扩张领土。当时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王位,最终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取得了胜利,曾经收留过公子纠的鲁国就成了齐桓公的眼中钉,直接发起了战争,在春秋时期一个霸主,发起战争无非是借口,本质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扩张领土。这场战争当时管仲是规劝了他的,但是他不听。想必当时起战并没有多大准备,所以当时齐国军队内里肯定也是不齐心的,最终曹刿凭借自己的军事理论可以取胜。归根到底,还是把握住了时机呀。正所谓,“机不可失”,古时战场上一般,还是有自己的气运的。

这也说明长勺之战的胜利也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任何不义之战必定是自取灭亡。

《左传》作为文学资料,高超的语言对话,实在难得,吾等非专业人士,只当忙里偷闲,自得其乐了,你说呢?欢迎你来解惑。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174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