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阅读

形容吕布的句子霸气(寒芒先至)

匹马单枪敢独行,摧锋破敌任纵横。

皆称飞虎一身胆,不负英雄千古名。

寒芒先至,枪出如龙,英雄不问出处—赵子龙

赵云(157年-229年),字子龙,河北正定人,一片赤胆平乱世,手中长枪定江山,蜀汉名将之一。

对于赵云出生的背景,史料上并没有过多的记载,由于赵云战功显赫,但是并没有得到太高的官职,很多人推断赵云可能出身寒门。但是史料曾记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赵云在投奔公孙瓒的时候是带有一部分义士的,而在当时能带领一部分跟随人士,在征战中的言行举止,必将是有威望之人或者豪华富贵之门。对于赵云的身份背景,所谓英雄不问出处!

生平经历

公元191年,赵云受百姓推荐,率领常山郡义士投奔公孙瓒,赵云来到公孙瓒处,一身侠肝义胆,以为天下百姓安宁而“追随仁政”,深得公孙瓒器重,自此跟随公孙瓒征战沙场。而此时刘备也在公孙瓒旗下,见赵云气宇非凡,又在公孙瓒与袁绍的战争中肝胆相照,刘、赵二人自此有了交集。公孙瓒在得到赵云这一大将后,变得骄傲,妒贤忌能,因此赵云觉得公孙瓒并不是贤明之主,便解甲归田,静观天下局势变化。而刘备因公孙瓒大败,一路辗转,先是投奔陶谦,被吕布大败,再是投奔曹操,最后又投奔袁绍,可谓命运坎坷。官渡之战时,赵云得知刘备在邺城(石家庄),赶去相见,自此赵云便一心追随刘备。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公元202年,刘、赵二人投靠刘表,同年曹操派出自己的左臂右膀夏侯惇、于禁攻打刘备,对战中刘备施计击败曹军,赵云则勇猛无敌,生擒夏侯惇。此二人在与曹军对战中的配合彰显得淋漓尽致。

公元208年,长坂坡之战,刘备兵败,曹军趁胜追击,刘备抛弃妻儿,仅率赵云、张飞、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在逃亡途中,赵云策马回头,单枪匹马,当所有人都以为赵云降曹的时候,赵云却是孤身一人杀回曹兵,以一己之力大战曹军猛将并将其杀之,并以敌军的身份获得了曹操的赞扬,最后救下后主刘禅及刘备夫人将其带回。赵云心坚志毅,赤胆忠诚,舍我其谁的精神得以体现。

寒芒先至,枪出如龙,英雄不问出处—赵子龙

随后,曹操举兵南下,誓要拿下荆州,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借天时地利人和,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荆州之地被孙、刘二人分割,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赵云在长坂坡之战的护主心切及赤壁之战的勇猛杀敌,被刘备赐予牙门将军和偏将军,之后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其中有个插曲,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后,曹操挥军攻打益州刘璋,刘备紧急驰援,留赵云、张飞、关羽等人驻守荆州,孙权得知刘备不在,便派人接回其妹及外侄归吴,好在赵云张飞等人中途截住,成功带回后主刘禅。自此赵云已是两护幼主刘禅,此等忠心令人钦佩不已!

公元213年,刘备与刘璋爆发大战,刘备旗下的军师战将出动,平定益州,刘备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益州平定后,有将领提议益州土地册封给各路有功之将,赵云却极力反驳,益州之乱,本就殃及无辜百姓,现战乱平定,应当归还百姓土地,处理生存之道,之后再征税即可,这一建议也被刘备采纳。铁骨铮铮的虎将,在处理民生的问题上,能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意识和谋略,不仅能奠定蜀国基础,还深得民心。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曹操气急败坏,亲率大军夺取汉中,汉中之战爆发,为了夺取曹操的军粮,赵云不慎与曹军正面交战,枪出如龙,可进可退,杀敌无数,在经过几轮的大战后,曹操大军杀到,赵云见形势危急,救出战友后,下令大开营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曹军心生疑惑,加上之前赵云的神勇无敌,让曹军觉得这一定是计谋,并且赵云鸣击战鼓,让弓箭手对曹军放箭,对其虚张声势,曹军却不攻自破,狼狈后撤!赵云一身虎胆,有勇有谋,便有了威虎将军的称号。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为了给“桃园三结义”中的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出兵伐吴。赵云眼看刘备被仇恨冲昏头脑,对天下大势进行分析,因当时曹操逝世,曹丕篡盗皇位,军民共愤,攻打曹魏是最好的选择,然刘备不劝,执意攻打东吴,最后大败。公元223年,刘备逝世,嘱托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赵云被册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到这里,赵云的将军称号比之前都好听。

公元228年,诸葛亮请示后主刘禅后,为完成先帝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进行北伐,操作不慎以失败告终。而赵云已经是风烛残年之躯,于公元229年逝世。

此文仅仅是以围绕赵云展开进行创作,省去了演义中的很多历史精彩情节。《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几乎把赵云这个人的形象刻画得十全十美,并且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他。赵云贤明爱主,赤胆忠诚,有勇有谋,战无不胜,宽厚仁德,淡泊名利的精神,在三国战乱时期那么璀璨耀眼。

寒芒先至,枪出如龙,英雄不问出处—赵子龙

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

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

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

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172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