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茄怎么抽(每到大事)
前言
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之中,革命先烈们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连年的战事,常常使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疲惫不堪,为了使自己能够提起精神,通宵达旦地处理繁杂的战事,一支提神醒脑的香烟就成了领导们的首选。
图|1947年毛主席在陕北
而在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之中,抽烟最厉害,烟瘾最大的人,就是毛主席了。毛主席的警卫员曾经在私底下统计过,毛主席抽烟最凶的时候,一天抽掉了将近60支烟。而且,每次要思考什么重大问题的时候,毛主席的手里更是少不了一支点燃的香烟。
在革命的岁月里,毛主席对于别人递来的烟,那都是“来者不拒”的,不管是手工的旱烟,还是纸烟,毛主席都会欣然接受。在封锁比较厉害的时候,毛主席还临时用树叶子当成烟草,卷起来抽过。所以,后来和别人讨论烟瘾的时候,毛主席还曾经幽默的说自己“抽的是百家烟”。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吸烟更多了。一是条件改善了,香烟来源稳定了,更大的原因则是,为了建设新中国,日理万机,比战争年代更忙了,需要思考的事情更多了,经常是一支接着一支的抽,许多的伟大思想、重要决策都是在烟雾缭绕中诞生出来的。
60年代中后期,毛主席开始喜欢上了一种雪茄烟,从此便认准了这一种烟,一直到最后被迫戒烟。
图|毛泽东
与香烟结缘
毛主席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抽烟的,这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可是肯定的是,在井冈山的时候,毛主席的烟瘾就已经形成了。美国学者特里尔在著《毛泽东传》的时候这样写道:“毛至少有60多年的抽烟历史,可能任何国家的政治领导人都不如毛抽掉的卷烟多。”
革命事业在前期起步阶段,是异常艰苦的,多次起义的失败,毛主席必须进行长时间的思考,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时候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于是,静谧的夜晚,成了毛主席最好的“工作、思考的时间”。为了能抵抗夜晚带来的困意,毛泽东选择了用抽烟的方法来给自己提神,从此,烟再也没有离开过毛主席的生活。
1927年,为了能够更好的落实“农村包围城市”的总指导路线,毛主席先后到湖南等地考察农民运动,而当地的特产“叶子烟”则成了毛主席和当地农民之间的特有桥梁。
毛主席一边抽着这种烟,一边向农民提着问题,让询问的农民倍感亲切,很快的,毛主席就和当地的群众打成了一片,为后期的革命战略思路,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大方向。
图|毛泽东在写《论持久战》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香烟属于奢侈品,毛主席的香烟也常常断货,为了能够缓解自己的烟瘾,毛主席经常就是“逮着什么抽什么”,有时候,毛主席甚至自己采烟叶回来晒黄,切碎之后,弄点白纸卷成锥子形,自己做成生烟、旱烟。
这样做出来的烟,味道非常的呛,但是为了工作,毛主席从来都不嫌弃。在长征的时候,毛主席甚至抽过树叶。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成功地写下了经典著作《论持久战》,震惊全世界,而那时候的毛主席,每天都至少要抽50支烟。
对此,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如若能找到香烟,毛即使在最晦气的日子里也能够振作起来...在没有烟草的时候,也就显示出了毛的灵活机智,他把各种各样的带有刺激性的树叶当作烟草的替代品。”
图|毛主席在井冈山
作为毛主席的卫士,李家骥也曾经说过:“在长征的时候、转战陕北的时候,主席的勤务员保存有他的三种东西绝对不能出毛病,一是文件,二是书报,三是烟。”
毛主席的烟瘾大,到思考重大问题的时候,毛主席的烟瘾更大。深吸几口烟之后,把烟头往烟盒中一丢,这表示对问题的处置有了答案;如果吸了几口烟之后,还推了一下烟灰缸,那就是还没有想好,而且还带了一定的情绪,不满意,非得比个高低不可。
越是到了关键的时候,毛主席的烟就抽的越凶,而且越是到了关键的时候,毛主席越是要在烟雾中思考。
1947年,国共内战来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蒋介石为了将人民解放军的“中枢神经”一举摧毁,派遣25万精锐部队,由嫡系胡宗南率领,向陕北发动进攻。
图|毛泽东转战陕北
情况十分的危机,战场上的局势更是瞬息万变,作为红军总指挥的毛主席,必须时刻保持着高度的集中,对于烟的依赖性也更加大了,毛主席经常几天几夜的不睡觉,全都是靠着香烟在提神。
8月18日,国民党敌军不断地穷追猛打,中央直属的支队被逼到了黄河边上,情况十分的危急,前有波涛汹涌的黄河,后有马上追上来的敌军,此时究竟应该怎么办?时任中央支队司令的任弼时,已经急得不行了,和身边的同志们为了前路,争论不休。
此时的毛主席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静静地凝视着滚滚的黄河水,淡淡的说了一句:“给我一支烟!”当时正下着大雨,周围的人立马摸起了自己的口袋,但是大家的香烟几乎都被雨水给湿透了,找不到一支能抽的烟。
就在这时候,毛主席的马夫老侯一边拨开人群,一边大声地喊道:“我这有烟,我这有烟!”众人一听之后,赶紧让老侯把烟递了上来。当时雨大,风也大,众人围成一圈,形成了一道人肉屏障,这才挡住了风。好不容易抽了一口烟之后,毛主席的脸上略带了几分沉静,思考了一下之后,坚定的说道:“不过黄河,放心得走!”
图|1949年,任弼时在北京
果然,毛主席在陕北的大山之中,大败胡宗南,仅仅一年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收复延安,毛主席这才率领着中央机关东渡黄河。
烟瘾大,克制力更强
毛主席的烟瘾很大,甚至毛主席也曾经自己亲口说过,一会不抽烟就难受,但是,毛主席却曾经为了一个人破例戒烟,那就是蒋介石。
1945年,国共双方在重庆进行谈判,毛主席是出了名的爱抽烟,反之蒋介石则是出了名的讨厌烟,讨厌抽烟,讨厌烟味。
在得知蒋介石讨厌烟味之后,毛主席为了表示诚意,在谈判之前会特别注意并且确保自己的身上没有烟味,而且在谈判期间,毛主席从始至终都没有抽过一支烟。
图|毛主席和蒋介石宴会上合影
要知道,对于烟瘾很大的人来说,尤其是毛主席一天能抽四五十支烟的人来说,这是多么难受的一件事。谈判之后,蒋介石都为毛主席的克制力惊叹。
他对着自己身边的陈布雷说道:“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据说每天要抽一听(50只装)。但他知道我不吸烟之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绝不抽一支烟,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啊!”
日夜操劳,烟瘾更重
本想着等到革命胜利了,全国都解放了之后,毛主席的工作任务就会减轻好多,毛主席也就能把烟给戒了,但是,事实并非愿望那般美好。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极为落后的,加上西方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孤立”政策,更加加重了毛主席的负担。
图|毛主席工作照
工作量的不断增加之下,毛主席对于烟的需求量也变得更大了,再加上建国后,香烟的来源也比较稳定,烟瘾自然就更大了。只有在烟雾缭绕的时候,毛主席才能彻底释放自己的思维,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寻找合适的出路,进而解决掉这个问题。
毛主席曾这样说过:“烟,我吸进去的并不多,大半是在手中燃烧掉的。没有烟拿在手中吸吸,在思考问题时,就好象缺少点什么。有了香烟在手,就好象补充了这个不足。”
在很多的影视剧里,我们常常看到毛主席一边抽烟,一边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但是,曾经担任过毛主席警卫团团长的张耀祠却说他几乎没有见过毛主席这个样子过。
张耀祠回忆中说道:“主席多半是坐在沙发上,跷着脚——也就是常说的翘着‘二郎腿’,一根接一根抽烟,即表明他在动脑筋,在沉思。这时,我们尽量不打扰他。”
图|毛主席在思考
除了沉思之后,烟还是一个毛主席拉进大家关系的工具。建国初期,毛主席为了处理一些事情,经常抽着旱烟慰问各地的农民群众。
广大的农民也是抽着旱烟,而且“天下烟民一家亲”,本来大家看着毛主席就很亲切,这又看见毛主席和自己抽一样的烟,更是亲上又加了亲,距离一下子就拉进了,毛主席了解当地的情况和处理问题也就更加容易了。
1965年的时候,毛主席在上海会见几十个本地的民族资本家,大家听说这场会议有毛主席参加的时候,都非常的紧张,不知道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来到会场之后,毛主席先点起了一支烟,并且示意大家都可以抽烟,结果,在场的几十位资本家,大多数都不抽烟,会场当时的气氛一下就有些尴尬起来了,这时候,毛主席打趣的说道:“抽烟不一定完全有害嘛,丘吉尔也抽了一辈子烟,现在身体不也是挺好的。”
图|毛主席心情愉悦抽烟照
这句幽默的话一出,伴随着毛主席身边的烟雾缭绕,现场的气氛有渐渐地活络起来了。
独爱雪茄烟
1965年的时候,毛主席已经70多岁了,由于半个多世纪的烟龄,导致毛主席经常咳嗽,之前的纸烟在毛主席看来,也变得越来越没有味道了。
一天午后,贺龙和李先念推荐毛主席试一下自己手中的雪茄烟,毛主席好奇地点燃一支深深地吸了一口,立刻对那种清凉香醇的味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便认准了这种雪茄烟。
这个雪茄烟不是国外进口的,而是来自四川什邡的一种质量比较优质的“金坛雪茄”,并且在四川一带还非常的有名气。
图|毛主席在交谈时抽烟照
40年代末,四川什邡民间开始出现手工卷制的雪茄烟,并且迅速开始流行了起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掌握了这种技术,其中质量比较好的则被统称为“金坛雪茄”。
60年代初的时候,四川什邡卷烟厂开始研制雪茄配方,并将这种新款雪茄送给四川军区的领导品尝,得到了一致好评。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这款雪茄烟最后传到了毛主席的手中。从此之后,这款雪茄烟开始了独一无二的运输路:什邡烟厂——成都军区——中央警卫处——中央服务处——最后到毛主席的手中。
这样曲折的取烟之路一直持续到了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毛主席身边的安全事务进一步加强,整个取烟的过程经手很多,不能很好的保密,而且整个过程消耗的人力物力很大,中央决定在北京直接制造雪茄,所以派了几名北京烟草技工前去学习。
图|1949年,贺龙在西柏坡
但是,什邡制烟厂的整个制造雪茄的过程非常的考究,原材料是成都地区特有的烟叶,每年的产量很少,而且炒制的手法也是非常精细的,所有的过程都有着独特的制造方式。从北京去的几名技师在经过二十多天的学习之后,最终不得不向领导表示:“实在学不会!”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央经过慎之又慎的考虑之后,才最终决定从什邡烟厂借调几个工人来北京。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和技术上的选拔之后,最终选中了什邡制烟厂的范国荣、黄炳福、姜跃荣、刘宗贵等几位骨干,从四川什邡搬家到首都北京,为了让几位师傅能够适应久居北京的生活,还把家属全都带到了北京。
范国荣老人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说道:“我们是夏天结束、马上秋天的时候到的首都,一到北京,北京市长专门来看望我们,让我们有什么生活上的要求尽管提,还特地将我们几个人的家属也带了过来...她们因为都适应不了北京的生活习惯,住了半年多,想要回四川去,领导们担心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再三挽留。”
图|黄炳福
专门给中央供烟的“132”制烟小组
考虑到制烟的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安静而且保密性要强的环境,生产小组没有选用北京烟厂附近的地段,而是选在了中南海对面,原本是匈牙利大使居住的南长街80号,抗日战争的时候,这里也曾经被日本军官视为安静保密。
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僻静的小四合院,四周的院墙上都拉着电网,门口的地方还有士兵轮流站岗,“看起来里边像是住了一位非常大的领导”,范国荣等几位老师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开始了制烟之旅,原材料由什邡继续提供。
为什么会是“132”这个编号呢?原来这里边还有这样的一段小故事。最开始的时候,毛主席等领导人抽的全都是13号的雪茄烟,而这种雪茄烟整体的粗细是不一样的,细的一端是用来吸的,粗的一端是用来点火的。
图|毛主席接见斯诺
在一次接见外宾的时候,毛主席正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对方说话,习惯性地就拿起了一支雪茄烟点燃吸了起来,结果竟然把雪茄烟拿反了,把细的一端点燃了,用粗的一端吸了起来,结果是“既不好看,又吸不动”。
之后,生产小组考虑到毛主席使用的方便,就修改了卷烟时候的手法,将雪茄烟卷成一根粗细均匀的圆柱形,这种烟的型号为2号。由于生产小组只生产这两种型号的雪茄烟,所以生产小组也就被命名为“132小组”,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13·2小组”。
在“132小组”成立半年后,他们就遇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毛主席的警卫员在长期观察之后发现,对于“132小组”新生产出来的雪茄烟,毛主席总是抽了三分之一之后,就把烟放下来,然而由四川什邡烟厂运来的雪茄烟,毛主席却总是一抽到底。
图|毛泽东
这一奇怪的现象让小组的几位师傅都大感奇怪,小组的领导人员还专门开了一次专项讨论会,集中讨论两种雪茄烟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最后在多次试验之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来是“132小组”制作雪茄烟的过程,完全是按照在四川时候的习惯,当烟叶被烘干到13%的时候,就开始制作卷烟;但是四川什邡送过来的雪茄烟,在经过长时间的运输之后,烟里的湿度只剩下了11%,两者之间差了2%。
而正是因为这2%的差距,让改变了形状的“2号”雪茄烟,在燃烧之后,整个眼神的温度会变得更高一些,在手里拿的时间长了之后,会比较烫手。
找到原因之后,第二天小组的师傅就做了改进,将烘干程度提升到了11%,再次送到毛主席手中之后,经过观察,毛主席却是将新送来的雪茄烟全部抽完了,问题也得到解决。
后来,随着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为了能够平衡吸烟和健康之间矛盾的关系,“132小组”还往烟中加大了中草药的比例,减少尼古丁对于毛主席的伤害。
图|毛主席
1974年之后,毛主席因为身体原因就已经彻底戒烟了,中央供给的烟量也逐渐减少。1976年年底,“132小组”正式解散,小组的成员也被安排进了北京制烟厂工作,特供雪茄烟也彻底成了历史中的尘埃。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life/3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