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英语怎么说(学科英语的今世前生)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学科英语的今世前生
——包天仁教授访谈录
李永大
李永大老师:包老师您好!自上世纪末,继双语教育后,美国推广内容教学(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或称作学科性辅导。欧洲为了实现一体化,首先极力在欧盟内部、继而向世界各国大力推广学科英语。据我所知,近些年来一些教育机构试图在中国推广学科英语。学科英语到底是什么教学理念?
包天仁教授:永大你好!学科英语不是一个新名词。学科英语,英文是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确切地讲,学科英语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欧盟。学科英语是一个大的教学路子,并非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这个学科英语是以学习英语作为主要目的,学科内容次之。也有人说,两者都重要。在欧盟内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做得相对比较好。随后,英美国家为首的教育界向世界各国推广学科英语。在中国,学科英语属于推广的初级阶段,至今没有形成规模。21世纪初,我见到了几本介绍学科英语的专著和一些文章。实际上,学科英语是双语教育的升级版,交际法(CLT),任务型教学(TBLT),然后双语教育革新后的说法。有的人讲,英语是工具,用以学习学科内容,英语是副产品。但是多数人认为,学习英语是主要目的,学科内容次之。还有人说两者都重要。学科英语的理念在世界上不是新鲜出炉的产物,但是在中国,它还是新鲜事物,因此,有些地方在推广学科英语。
李永大老师:依您的观点,双语教育在中国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
包天仁教授:失败了。双语教育(Bilingualism)是对外来移民及其子女的语言教育,以学习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为主,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母语。在中国,母语指的是汉语,推广以学习英语为主的双语教育不符合国情,根本行不通。
李永大老师:是的。学科英语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包天仁教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用外语教授别的学科。既然叫做学科英语,这里面肯定有别的学科内容。学科英语的目的很理想化,妄图一石两鸟。即使在欧洲,学科英语也是个新生事物,并且不是覆盖所有学科。受学校的条件限制,学科英语在实际操作当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现在是举步维艰。
李永大老师:学科英语的学习理念是什么?
包天仁教授:CLIL和CBI的学习理念差不多。据剑桥大学出版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这两种教学路子有一些共性之处,一是用二语教授学科内容,二是通过语言学习语言和学科内容,三是通过改错有目的的学习语言和学科内容,四是通过对话学习学科内容和英语,五是已有知识在学科英语学习中起很大作用,六是提供学科和英语的脚手架。CBI多是内容驱动,CLIL多是语言驱动。总之,学科英语是二语习得和CLT等激进教法的升级版。
李永大老师:有人举个例子。中国人并不缺少智慧与能力,问题只是出在方法上,相比之下,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地区的华人从小就用英文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学科英语的教学方法,他们的英文水平近乎母语,能够在更高的职位上驾驭职业英文。在工作中,他们不仅能用英语读撰写商务公文、项目计划,还能使用英语进行工作交流和沟通。相比之下,大陆的人员在与领导、同事进行沟通协同时就存在很大劣势。这能说明,学科英语很成功吗?
包天仁教授:有些国家和地区,英语就是当地的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又是当地学校的教学语言,在学校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就像在中国,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一样,这不是学科英语。推广学科英语,还是把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在做。有的高等院校直接引进国外某些学科的英语教材,直接用英语上课,对师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否则学生听不懂,进度太慢,这也不是学科英语。
李永大老师:在中国,如果中小学大面积地推广学科英语,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学好英语吗?
包天仁教授:非也。学生在中国学好英语,就应该用英语外语教学(TEFL)的理念和方法,这才是正道,其他的路子都是歪门邪道,走不通。
李永大老师:有的国家一直用学科英语,中国有些地区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就不能推广学科英语吗?
包天仁教授:其实,采用学科英语的国家很少,这个方法还处在实验阶段。从我国大中小学英语教学和各科教学的课堂教学的场景、过程来看,学科英语还不是一个好的学习英语方法。我个人认为,学科英语在中国很难推广,这是由于学科英语与中国的国情、学情和教情相违背的。我们可以尝试,但是结果难以预测。我不赞成拿孩子们当小白鼠。
李永大老师: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人在这样做?
包天仁教授:一些外国机构在推广这个学科英语,一些国内的机构从利益出发想要从中牟利。一般说来,学科英语都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做的。我国中小学要搞学科英语的做法很不现实,何况小学毕业生上初中的阶段还有各学科的衔接问题。
李永大老师:通过英语学习其他学科,这个意思是,教师把英语作为课堂用语来使用,学生既学了语言又学了其他学科,这不就是“一石两鸟”吗?
包天仁教授:这种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前面我已经讲过,学科英语是以学习英语为主要目的,并非把英语当作课堂用语。各个学科的术语都很复杂,英语本身也有很多术语和规则,教师再用英语来表达,这对学生来说,英语和学科可能都学不好,两败俱伤。在学校,教师不用学生的母语上课,学生存在理解方面的困难,这样一来,他们学不好各个学科。学校采用学科英语的话,这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国外教育界也在探讨、总结学科英语的利弊得失,发现这个方法还是费时费力的,教学效果很差,甚至误人子弟。学科英语弄得模棱两可,这个课到底是英语老师上课还是学科老师上课?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曾经资助过一些地方作了双语教育的实验,实际上就是学科英语,结果不成功。但是有人借机宣传,说学科英语有成功的范例,中国人终于找到一个学习英语的好途径了。我认为,在中国至今没有,以后也并不可能有学科英语成功的范例。我们不能把中国的学校变成国外的预备学校,不能让国外的学校抢夺人才,这在政策上是闯红线的。在中国,学校的教学语言是汉语,即使在英语课堂上也要双语教学,多用英语,必要时用汉语。根据欧洲各国的实践情况看,学科英语还受到条件的限制,主要有师资、教材和课时方面的限制,有资金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还有课程衔接的问题。英国脱欧以后,学科英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李永大老师:您认为,学科英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包天仁教授:在中国,学科英语违背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类型的大方向,是行不通的。据欧洲各国学校的实验,学科英语在课堂教学时必须要使用学生的母语,即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这就要求,学科英语的老师是本国老师,他/她的英语要好,母语要好,学科知识要好,这样的老师极其罕见。
李永大老师:学科英语属于教学理念(approach)、教学方法(method)还是教学技巧(technique)的层次?
包天仁教授:前面我已经提到,学科英语是个大路子,是个理想主义的教法,在具体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层面还有许多障碍。
李永大老师: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学理念就出现了偏差,即把英语的学习纯粹的当作一种语言的学习,并未注重它的运用能力,从而造成了一种应试教学模式。用学科英语方式学习数理化等别的学科,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巩固英语学习吗?
包天仁教授:这是胡说八道!这些说法根本不成立。无论英语具有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英语就是一门语言,不把英语当作一门语言来学怎么能行?实际情况是,我们没有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双基”,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语言运用能力。没有语言知识就等于无知,别的什么都谈不上,还谈何能力或素养?
李永大老师:学科英语,就是让英语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英语学习,还有数学、科学等课程的学习,就像学习母语那样去学习英语,除了日常沟通,还能用英语来思维。中国学生这样学习就等于用英语思维吗?
包天仁教授:你讲的这些都是关于英语学习的奇谈怪论。英语学习就是学习英语,别的都是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这个教学过程中。学习外语就要用外语教学方法,用母语或二语习得方法就是南辕北辙。用英语思维的说法十分牵强,学生要有相当高的水平,而且需要有语境和语用的需求,所以这个说法没有理论依据。
李永大老师:学科英语为什么在中国水土不服?
包天仁教授:学科英语是“外来物种”,在中国不仅仅是水土不服,关键是有害无益的。很多所谓的“新生事物”并不完善,在我国没有成功的实验之前,我建议还是不要盲从,不要盲目开设学科英语课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李永大老师:针对学科英语的强势推进,包老师有什么建议?
包天仁教授:学科英语并没有强势推进。有些人想强势推进,但是总以失败而告终。实践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都必须经过中国特色的国情、学情和教情实践的检验,成功了才有可能推广。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0年第7期)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life/34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