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技巧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怎么接下句(思维聚焦)

【题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恰是表达了人的情意。

人的表达方式直接促成各种思想意识、气质类型、格局模式,还间接积淀成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等。

这里侧重与您交流文学形式中的语言表达方面的点滴体会,欢迎师友雅正。

思维聚焦:言之有理,逸士不仕何所事?

【观点】

1.文字记录了体制多样的文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观。

2.史记国文的演化,无不遵循象形会意原则。

3.周礼初始,文学精粹先后集于《诗经》、《楚辞》、《汉赋》,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当代文学作品,其根脉也在于此。

4.圣贤也好,庶民也罢,都在继承与发展中,运用象形会意的方式进行表达。

5.隐士追求(归)隐匿静心的生活格调并非无所事事。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


思维聚焦:言之有理,逸士不仕何所事?

【概念解析】

1.周易八卦揭示万物之相根本,镜像类别以及象征意义。象形会意的字符成了我们文化的载体,是为文学的源。

2.镜像和象征意义,将人的思想意识托付于相。不难看出,人将自身也融进了自然物事。造化一词既有自然、天然、幸运的意思,也有创造和化育之意。这是很好的证明。

3.无论言表内容属于三个层面的任一范畴,都无法否定其主客观性,总有意味,所以言之有理,言之凿凿。

3.隐士,又称高人、逸士、征民等。他们既当平民、拥有才华,誓做真人。仕,入幕从政的意思。


思维聚焦:言之有理,逸士不仕何所事?

【思维聚焦】

1.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因故选择了隐匿的生活方式,从事一般平民的世事,不可谓不奇。

每个人都有追求生活的权力。一般地,人往高处走,追逐更高的政治与社会地位,奢望达官显赫,无可厚非。

隐士生活的确不同于一般人,常人从众,容易平庸化,隐士则不同。

陶渊明,爱国诗人,采菊饮酒,自食其力。菊,秋日黄华,自然敛气之物,蓄积了周期性的阳气与精华,菊报枝头含香死,恰似诗人归隐的品质。虽然选择了平民生活方式,却抒发了豪情逸致,即为国为民倾尽毕生才华,至死不渝,以此唤醒世人,岁月静好。

《饮酒》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居易偏爱异乡,唯独奔丧才回巴蜀故里。按旧礼制,父母在不远游。白居易是为不孝?

晚年归隐,他用文字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四海皆吾家。私下以为,这不是忠孝两难全可以解释得了的,何等博爱的胸襟呢!

伯夷、叔齐采薇而歌,不胜枚举。

隐士不仕,事天下事。天下何其大,无需夸夸其谈,力所能及地做事好了。

2.托物言志,隐士多有这等癖好。然而,平常人更轻易表达,知无不言。比如我自己,有了心得体会就想要告诉周围的人,戏谑为职业病,还病得不轻。从事教育工作,何苦而不为?

心理学表明,人的言行伴随着能量释放,期望被他人认可,获得心理结构中他我支持系统的平衡。诉说与倾听的意义与价值不可偏废。

然而,言之无物,夸夸其谈,一句话机械重复千遍万遍,形成思维定势,僵化了自我格局,连自己都讨厌,那就不值得了。它与一句话用尽可能多的表达方式有着质的区别。

细细品味一番,不难看出个中机理:人的言论总有自己的道理,他人的世界永远含有未知数。故有“能者为师”,“三人行必有吾师。”若把未知归零对待,人就成了井中蛙,看到的天总是那么大。这或许就是哲学上陈述的:从来都有伟大的评论家,缺失伟大的实践家。

俗话说得好,人外青山楼外楼。当人将已知的归零对待又会怎样呢?我权当不知道,否则也跳进了井里。

3.纵观文学历史,算得上隐士者往往留下名著孤篇,成为那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足以证明,隐士不仕却事事。

作为后来者,阅读他们的作品,探知史话,不可不分背景,横加责难,评头论足。比如,连文章篇制、声调音律等都一头雾水,不辩乐府是典非典,唐诗宋诗分别有何高超之处,何以有了花间词与曲枝词分说,自说自话,娱乐至死,岂能示人以理性和艺术。

事实上,文章合为时而作,合理又合情是很难的,它是相对的。切莫笃信一己之言,给自己整上凤钗皇冠,就成了人中龙凤?充其量,重演“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而已。


思维聚焦:言之有理,逸士不仕何所事?

【与你商榷】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总归是好的品质。不可丧失前提——真诚以待。

当自己听到他人评价“言之有理”时,就要引起注意了,真的合理?合乎自己的道理,还是公众的理?此外,还合情否?

如此,遇到固执己见者,奉上一句“言之有理”好了。毕竟他的眼里已然老子天下第一!

不知听谁说过,与侏儒对话,自己也成了侏儒。难怪隐士历史地产生了。何况,有才无德的小人与史俱来。

【声明】 文中存有不当之处,敬请雅正! 图片选自网络,鸣谢原创作者,侵权即删。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life/175185.html